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迁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班马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固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舆地纪胜序宝庆三年九月1227年 南宋 · 李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舆地纪胜》卷首、《全蜀艺文志》卷三一、《蜀藻幽胜录》卷二、《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九、《南宋文录录》卷一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
东阳王象之仪父著《舆地纪胜》一书甚钜,书成,丐余为序,且曰:「吾书收拾天下郡县山川之精华,使人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以助其笔端,取之不禁,用之不竭」。
余告之曰:昔昌黎韩公南迁过韶州,先从张使君借图经,其诗曰:「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一逢佳处便开看」。
然则,天下郡县山川之精华,是真名人志士汲汲所欲知也。
然所在图经类多疏略舛讹,失之鄙野多矣,必得学者参伍考正而勒为成书,然后可据也。
本朝真宗时翰林学士李宗谔等承诏撰诸道图经,凡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今其书存者止十之三四,甚可惜也。
然四方一郡一邑,随所至亦各有好学之士收捃,记识甚备,其目一一见于册府纂录。
最可称者,如唐丽正殿直学士韦述《东西两京新记》,及本朝龙图阁直学士宋公敏求长安》、《河南》二志,尤为该赡精密。
仪父所著,余虽未睹其全,第得首卷所纪行在所以下观之,则知其论次积日而成,致力非浅浅者,盖其书比李氏图经则加详,比韦宋所著记志庶几班焉。
使人一读,便如身到其地,其土俗、人才、城郭、民人与夫风景之美丽、名物之繁缛、历代方言之诡异、故老传记之放纷,不出户庭,皆坐而得之。
呜呼!
仪父之用心,可谓廑矣。
然余又尝语仪父曰:古人读书,往往止用资以为诗。
仪父著书,又秖资他人为诗,不亦如罗隐所谓「徒自苦而为他人作甘」乎?
仪父笑而不答。
余以是知仪父前所与余言者,特寓言耳,其意岂止此哉!
昌黎大儒也,固尝云土地之书未尝一得其门户,且谓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为大贤君子,方欲退而往学焉。
意其学也,必也穷探力究,洞贯本源,非若近世肤末昧陋为口耳之习,姑以眩人夸俗而已。
是则昌黎道术文章之盛,所以名当代而传后世者,非以此乎?
盖闻之,凡为士者学必贵于博,非博则无以至于约,然其大归必贵于有用,则始为不徒学也。
萧何沛公入关,先收秦府图书,故因以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之处,汉之得天下,此亦其大助。
东方朔、刘向皆以多识博极,获备天子访问,为国家辩疑祛惑,岂曰小补,其事今见《山海经》首。
本朝刘侍读原父奉使契丹,能知古北口、松亭、柳河道里之迂直,以诘虏人,虏相与惊顾羞恧,卒吐实以告,士君子多识博极至此,岂不足以外折四夷之奸心,表中国之有人哉!
是则地理之书,至此始为有用之学。
至若许敬宗之对唐高宗,第能明帝邱得名所自,遂过眩其长以矜忲于人,此则为士者之所笑而不道者也。
然则,余之所望于仪父者,固以、向及刘侍读之事,岂但以资他人为诗而已乎,前言姑戏耳。
宝庆丁亥季秋三日眉山李𡌴序。
瀛洲学士图及端砚与县斋劄 宋末元初 · 赵必𤩪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二、《覆瓿集》卷四、《广东文徵》卷一九
瀛洲学士极一代清选,阎立本绘之,盛传后世,以为清画。
此本虽画工笔,然亦有尘外意思,著之樵夫牧子家,似有未安。
敢荐之琴堂之左右,惟执事其进之,则房、杜诸公有所依矣。
虽然,房、杜诸公为唐名臣,彬彬相望史册,固无可议;
其间如许敬宗,虽有才名,如立后求助,威势炽灼,何可逃秉史笔者之深文。
三宰啸凶,牝鸡夺晨,与义府、游艺齿则可,其可齿房、杜诸公间哉?
惜乎丹青宰相能绘其形,不能绘其心,执事以为何如?
端州砚以献,倩侍姬捧进,请执事赞一辞。
鄄城故殿令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四
令:鄄城有故殿,名汉武帝殿。
武帝游行,或所幸处也。
梁桷倾顿,栋宇零落,修之不成良宅,置之终于毁坏,故颇撤取,以备宫舍。
余时获疾,望风乘虚,卒得慌惚,数日后廖,而医坐妄说,以为武帝魂神,生兹疾病。
此小人之无知,愚惑之甚者也。
昔汤之隆也,则夏馆无余迹;
武之兴也,则殷台无遗基;
周之亡也,则伊洛无只椽;
秦之灭也,则阿房无尺(《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注引此二语作「尺椽」,盖误涉上句。)
汉道衰则建章撤,灵帝崩则两宫燔,高祖之魂不能□未央,孝明之神不能救德阳
天子之存也,必居名邦□土,则死有知,亦当逍遥于华都,留神于旧室。
甘泉通天之台,云阳九层之阁,足以绥神育灵。
夫何恋于下县,而居灵于朽宅哉?
以生谕死,则不然也。
况于死者之无知乎?
且圣帝明王顾宫阙之泰,苑囿之侈,有妨于时者,或省以惠人。
况汉氏绝业,大魏龙兴,只人尺土,非复汉有,是以咸阳则魏之西都,伊洛为魏之东京,故夷朱雀而树阊阖,平德阳而建泰极,况下县腐殿,为狐狸之窟藏者乎?
今将撤坏,以修殿舍,恐无知之人,坐自生疑,故为此令,亦足以反惑而解迷焉许敬宗刘伯庄等《文馆词林》六百九十五)
翰林志序 五代 · 李肇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一
宋昌有言曰。所言公。
公言之。所言私。
王者无私。夫翰林为枢机宥密之地。
有所慎者。事之微也。
制置任用。则非王者之私。
汉制。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
更直于建礼门内。台给青缣白绫。
或以锦被帷帐毡褥画通中枕。大官供食。
汤官供饼饵五熟果。五日一美食。
下天子一等。建礼门内得神仙门。
神仙门内得光明殿神仙殿。自门下省中书省
盖比今翰林之制略同。而所掌轻也。
汉武帝时严助朱买臣吾邱寿王司马相如
东方朔枚皋之徒皆在左右。是时朝廷多事。
中外论难。大臣数诎。
亦其事也。唐兴
太宗始于秦王府开文学馆。擢房玄龄杜如晦一十八人。
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
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
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
贞观初宏文馆学士。听朝之隙。
引之大内殿。讲论文义。
商较时政。或夜分而罢。
元宗置丽正殿学士。名儒大臣。
皆在其中。后改为集贤殿
亦草书诏。至翰林学士
集贤书诏乃罢。初国朝修陈故事。
中书舍人六员。专掌诏诰。
虽曰禁省。犹非密切
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褚遂良许敬宗上官仪时召草制。未有名号。
乾封以后。始曰北门学士
刘懿刘袆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为之。则天朝苏味道韦承庆
其后上官昭容独掌其事。睿宗则苏稷贾膺福崔湜
元宗改为翰林待诏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相继为之。
改为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
刘光张垍乃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翰林院之南。
又有韩纮阎伯舆孟匡朝陈兼李白蒋镇在旧翰林院。虽有其名。
不职其事。至德宗以后。
翰林学士之名。代宗李泌学士
而今壁记不列名氏。盖以不职事之故也。
迂论五 其三 论忠智之臣仁明之主1127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
惟忠智之臣为能察事之利害,毕陈于其君而无隐情;
惟仁明之主为能以不用其臣之言,因事悔悟而追思之。
唐太宗以兵定天下,虽已治,不忘经略四夷,而魏郑公常谏止之。
每侍宴,奏《破阵》、《武德舞》,则俛首不顾;
至《庆善乐》,则谛玩无斁,以讽切帝。
辽东之役,高丽、靺鞨犯阵,李绩等力战破之,军还,怅然曰:「魏若在,吾有此行邪」?
即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恩礼有加。
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张九龄裴光庭曰:「乱幽州必此人也」。
及讨奚、契丹,败张守圭,执如京师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因事诛之,以绝后患」。
明皇曰:「卿无以王衍石勒而害忠良」。
卒不用。
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太宗、明皇,可谓仁明之主矣。
至暗忍者则不然。
褚遂良既得罪,韩瑗言于高宗曰:「遂良受顾命,一德无二,向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哉?
被迁以来,再罹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
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其悖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
卒不从。
而至于许敬宗、李义府之徒,则绸缪恩顾而不衰。
李泌尝对德宗论卢杞曰:「杨炎之罪不至死,挤陷之,而相关播」。
帝曰:「卿言诚有之,然杨炎视朕如三尺童子,有所论奏,可则退,不许则辞官,非特恶之也」。
方艰难时,视陆贽如左右手;
既事平,遭谗谤,帝追仇尽言逐之,犹弃梗然。
卢杞、裴延龄辈,则宠任盘固,既去犹思之不已。
呜呼,其去太宗、明皇,不亦远哉!
迂论一 其四 论君子小人之势1126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三
君子小人如冰炭然,势不两立,常相为胜负,而君子之势常不足以胜小人。
有国者用君子则治安,用小人则危乱。
人主非甚无道,未尝不欲进君子而退小人,卒之君子常退,小人常进,治安之世少而危乱之世多,其故何哉?
操术使之然也。
君子之操术,其自待者重,而去就轻,于废兴曰有命,于得之不得曰有义,自非人主卓然有高世之姿,其明足以知人,其诚足以任人,则君子亦将不与世竞进,而自乐其道。
非特如此而已。
用之治国,不委己而从人,必使由于吾之规矩准绳之中,逆人之所顺,而强人之所劣,类非中材之主所能堪,此所以尤易舍而难合也。
至于小人则不然。
其自待者薄,不顾礼义廉耻,而惟利之为从。
富贵爵禄,决性命以争之,故不得于其君则已,一得于君,则胶固而不可拔。
盖其操术必有小忠以结其主之知,必有秘计以中其主之欲,必阿谀顺旨、以声色燕安为之饵,屈己厚赂以买其主之左右亲昵,以知其动静,而迎合其意。
故自中材之主,鲜不惑之。
及其得志,则傲然无所忌惮,排摈忠良,援引党与,丰己殖私,而视国家之安危存亡,如秦人视越人之肥瘠,恬不加恤。
故古之用小人者,必至于家国俱败而后已。
虽至于败,而其君犹有念之而弗释者。
此小人之进,所以为有国者之所深戒也。
姑取汉、唐以来用小人之效数事明之:元帝信任石显,委以政事,而为人巧慧习事,能探人主微旨,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忤恨睚眦,辄被以危法。
自知擅权,事柄在掌握,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
尝使出外,先自白恐后漏,尽闭宫门,请以诏开门,上许之。
显故投夜还,如所言。
后果有告专命矫诏开宫门者,天子闻而笑之,益怜,赏劳尤厚。
以故能谮萧望之令自杀,而周堪、刘更生坐废锢不复进用,张猛、京房、陈咸、贾捐之之属,皆抵刑戮,而与牢梁、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
此岂非以小忠结其主之知耶?
高宗欲立武后许敬宗、李义府揣知其旨,朝献策而暮进用,乃与王德俭、袁公瑜、侯善业之徒相推毂济其奸,诛弃骨鲠大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郝处俊、来济之属皆不免。
武后得肆志,攘取威柄,天子歛衽而国祚移。
此岂非以秘计中其主之欲邪?
明皇张九龄而相李林甫也,林甫善刺上意而养君欲,每奏请必先赂遗左右,审视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
明皇任之不疑,深居燕适,沉蛊衽席,而致天宝之乱。
林甫死,杨国忠继之,恃内援与禄山争宠,谓其跋扈不足图,故激怒之,使必反以取信。
禄山既叛,独哥舒翰将兵二十万守潼关可以控险拒之,而国忠疑其反己,且诛君侧之恶,从中督战,翰遂以败。
陈玄礼之变,身死家破,虽悔亦无及矣。
此岂非必至于家国俱败而后已耶?
德宗奉天之变,起于卢杞,故泾军之乱,呼于市曰:「不夺而商人僦质矣,不税而间架除陌矣」。
其召怨挻乱,皆为之。
既狩奉天姜公辅请挟朱泚以行,以百口保其不反,而果为泾军所立。
浑瑊请道乾陵,掎角以破贼,以谓惊动陵寝,请道汉谷,而贼果拒隘,不得进,六师几殆。
李怀光河北赴难,数破贼,惧其见帝斥己,即谲奏曰:「怀光勋在社稷,贼惮之破胆,若许来朝,则犒赐留连失事机。
不如席胜使平京师,破竹势也」。
德宗然之,诏无朝。
怀光怏怏无所发,遂谋反。
其后虽斥,而德宗念之不衰,尝语李泌曰:「世谓卢杞奸邪,朕独不知,何也」?
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而陛下独不知,乃所以为奸邪也」。
此岂非虽至于败,而其君犹有念之而弗释者邪?
呜呼!
小人之情状多矣,惟人主澹然无欲,而明足以察之,使小人无所施其巧,庶几乎君子可进,而治安可期也。
《诗》曰:「譬彼飞虫,时亦弋获」。
《易》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有国家者,可不深戒之哉!
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茔兆记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盖闻高阳洪冑。响振虞庭。
高□馀□光(阙九字)粤□□献公□公讳俭。字士廉(阙十一字)
灵命□河□壤咸树懿□□玉□金宠隆磐石。酆郇鲁卫并□□□□风□□□□□□济于皇谍。
亦既昭于史册。此可略□言焉。
曾祖翻□□□□□尉□黄钺□尚书事□清河□□□□□武(阙九字)躬□拥树□□□□密□英雄道济□□实□宣力祖□尚书令太尉□□□□畿大都督太宰假黄钺清河昭武王(阙三十四字)搢绅□羲□□长□□□封域是以□□懋绩遗响被于云□史书休范□烈□于典册。父劢。
袭爵清河王。改封乐安□州(阙三十字)归于□禽喻炎汉□宗□□□兴于郢客。
既而□台覆构。紫□生□八□□□一门养素。
□嘉懿德。礼越箕微。
帝念惟良。□□□□公□厥□□□□□之(阙八字)液之(阙十五字)问学靡常师。
驰骋□流。因心而□合。
翱翔六艺。寓目以研几。
□□□□□□溪而□解精通庙略。望鬼谷以心期。
辨激箫(阙十九字)(阙十三字)素里□□□人□祖□□□□□中书侍郎薛道衡□□张左莫不闻风扼腕。申以志□之交。
承闲载酒。服其□□之义。
虽复□□之□□石(阙二十六字)敬从□贡(阙七字)郎奏太子舍人事若夫□云游雾。□渐陆以高骧。
拂日摩霄。□尺木而为本。
(阙一字)璞□心(阙二十三字)(阙十三字)生□服□□□□马氏(阙十二字)于公雅量□□□□□□于时□庭遐阻。鲸鲵孔炽。
潇湘□□枭獍(阙十一字)(阙十九字)大唐握符创历。革命受昌。
来苏之(阙三十三字)(阙七字)阳之□□□□少芒□之□尚□桴鼓以公为□□司马□大将军□奉之牧即文皇帝也。神武开基。
风云感□庶□人(阙十六字)哲之(阙十二字)得□□□□□襟若□□□□□如投水故以润色□造发潜机□□横□□光赞□□□德晖于乐善。若斯而已。
□□会□伊始□□□□□□太宗入备前星。引为右庶子
俄而紫宸(阙十四字)射之清赏□□□□□□明储旧邦之命。惟(阙七字)即以其□进拜□□封义□郡公邑□□户真□□□赋□百户丰貂缛礼。
发天枢之荣曜。桓圭分器。
□□□之□□□□勋□□□□□□皋薄俗解佩□□章华□□剽□□□□通夷□□带□□之□地接蛮陬□□□□之□变其流荡必□仁□是□□公□安□广高循五督府四十八州诸军事□州大都督(阙十八字)以□□□□□□华阳又命公□□州大都督府长史。进位左光禄□□□□帝□居□□阳为□□□□华锡赵□宪总其藩条□之□寄允□□举既而□□□□公(阙九字)驰于剑栈开黉设□□化□于□讴□□□国鸣弦□绝□心之□□□险□□复发□之□寻进封许国□□□尚书激浊扬清。
别□流之泾渭。升真黜伪。
区三端之□□遂使朝□□服野(阙七字)由兹尽□多士□□□□□咏又以□□之道。义在澄源。
收实□宜□□□□请□□□□诏从焉。于是□□□□发明优劣□量世系考正高卑。
不失锱铢。等□衡于(阙十三字)定嘉□称为大唐□□□□□□卷诏颁四海。
帝畴乃庸。加□特进上柱国
改封申国公。□□□州刺史□□□如故。
□□□□继世□□□□□体国□义□□遵□□师□之(阙十一字)邱□□□□之(阙十一字)帝高其志。竟不违之。
俄升为尚书右仆射(阙十字)。耀□流空(阙九字)之□极宸□于是曾□进□开府(阙十字)绿□□□论□甲第黄(阙九字)赐机礼及□车□止之仪抚落□而□感(阙二十九字)情频抗广德之□□□□□之□□□□停□务依旧犹总(阙七字)著文思博要。
于是包含七略。□□□□弟(阙十一字)怀□□就望海□测其(阙八字)详其际合□二百卷上□延□□□幸□阳□□□太傅公□今上(阙八字)之道内尽家人之□每旦□朝必□优礼凡□断□咸事□□□□□案□□□机及□□□□储□□□公□□并州□□劳发□□降□□□疾私庭□□京师□留□□中使络绎。
相望道路。手诏纷纶。
慇勤旦夕。从幸灵武
益增(阙十字)(阙十五字)天慈临诀。□死对□□□□怀□□□欷还宫辍膳。
悲不自胜。□以贞观廿一年正□五日。
薨于正寝。中使还□清□出宫(阙十四字)不念□□□□司徒□□□劳圣体。
驰谒道次。□□□事□□□之方□□□望庐□□□□□□乃命□进太子詹事英国公绩持节□赠司徒使持节(阙十七字)献公□□□□有□□及夫人鲜于□□陪葬于□□□班剑□□□□鼓吹凶事所须。
□令官给。即以其年二月廿□□□□于九嵏山之南趾。
墓而不坟(阙二十字)。之路□□□□□太宗亲御城楼。
俯临□□灵□灭影(阙十六字)胜□敕□□□□许敬宗□□慰问喻□节□□□□□□手敕公□司徒□□□卿□风□□□□情□观□行何可堪处恩深□□润□□□□绪(阙十六字)命□□配享太宗庭。洎于允子绍封□□□户(阙十七字)秀□容可法贞□若神下笔敷□皆为警策兴□□论尽□精微□以□□□□理□□□兰薰玉润。
天义□于□贤推信敷仁。□道浃于□子知少之□□灵(阙二十字)辐凑(阙八字)第如芝室望仙舟而不□□彼□霄(阙七字)其朱紫洎□□□在运物□相求□□□□郁□时栋□钧始播□为(阙二十一字)于□□检身能□利物斯□在□□□推恩乃□□□□之化□□露之□沾通夷夏之情。
若条风□必□加以义方□□□□□之观乔宅相外融。追何□之酷似。
于是(阙十一字)公□私□□酌□模楷可谓□□□德国□人□者焉。及税驾东川
撤悬西□太宗顾瞻台耀。想托□而究□流□云台(阙十四字)丰碑□□之□将□□□□密之痛爻象之□□焕遽迫晏驾之□小□履□面承恩旨。
刻肌刻骨。悲□□之□□□□□心□家声之莫纪。
窃惟□阳沈彩。□□□□继(阙十三字)斯义弗□□碑是用□琬□□□□茔兆而已。
郊祀燔柴先焚后祭议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新礼。
祭毕。
收玉帛牲醴。
置于柴上。
然后燔柴燎坛之左。
敬宗谨按。
祭祀之礼。
必先降神。
周人尚臭。
祭天则燔柴。
祭地则瘗血。
祭宗庙则焫萧灌鬯。
皆贵气臭。
用以降神。
礼经明白。
义释甚详。
委柴在祭神之初。
理无所惑。
是以三礼义宗等并云。
祭天以燔柴为始。
然后行正祭。
祭地以瘗血为先。
然后行正祭。
又礼论说。
太常贺循上言。
积柴旧在坛南燎。
祭天之牲用犊左胖。
汉仪用头。
今郊用胁之九个。
太宰令奉牲胁。
太祝令奉圭璧。
俱奠燎薪之上。
此即晋氏故事。
亦无祭末之文。
既云汉仪用牲头。
头非神俎之物。
且祭末俎皆升。
右胖之胁。
唯有三礼。
贺循既云用祭天之牲左胖。
复云今仪用胁九个。
足明燔柴所用。
与升俎不同。
是知自在祭初。
别燔牲体。
非于祭末。
烧神馀馔。
此则晋氏以前。
仍遵古礼。
唯周魏以降。
妄为损益。
纳告庙之币。
事毕瘗埋。
因改燔柴。
将为祭末。
事无典实。
礼阙降神。
又燔柴正祭。
牲玉皆别。
苍璧苍犊之流。
柴之所用。
四圭骍犊之属。
祀之所须。
故郊天之有四圭。
犹祀庙之有圭瓒。
是以周官典瑞。
文势相因。
并事毕收藏。
不在燔例。
而今新礼引用苍璧。
不顾圭瓒。
遂亦俱燔。
义既有乖。
理难因袭。
又燔柴作乐。
俱以降神。
则处置之宜。
须相依准。
柴燎在左。
作乐在南。
求之礼情。
实为不类。
且礼论说积柴之处。
在神坛之南。
新礼以为坛左。
文无典故。
请改燔柴为祭始。
位乐悬之南。
外壝之内。
其阴祀瘗埋。
亦请准此。
谢皇太子玉华山宫铭赋启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敬宗成季辅等启。昨晚内坊丞王君德奉宣令。
赉臣等玉华山宫铭赋二本。拜承恩贶。
骇抃交怀。跪玩清辞。
江河溢目。伏惟殿下天资学府
道贯生知。绚发词林。
若春华之丽韶景。漪清碧海。
譬秋水之澹晨霞。仙鹤和吟
惭八音于雅韵。神龙缛彩。
谢五色于雕文。绮布天庭。
云生石砌。理含贞邃
雅达谷处之端。趣极幽闲。
妙尽嵓居之体。烟松合翠。
分红。察彼殊形。
翻然共色。究写真之奥旨。
擅体物之穷神。若乃汉月钩空。
乍临珠箔。石苔垂发。
式映庄帷。莫不理超辞表。
意生文外。自馀清拔。
触类奇新。成若神化之工。
光乎性道之制。盖由基天挺裕。
纂圣凝离。故能迈古超前。
纳卿云于度内。逾俦绝侣。
括启诵于胸中。臣等忝殊私。
曲蒙垂示。见所未见。
情百恒品。无任凫藻之怀。
谨上启陈谢。谨启。
瑜伽师地论新译序 隋末唐初 · 许敬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二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开辟之端。
六羽为居。犹昧尊卑之序。
讯馀轨于襄陆。沦胥靡徵。
考陈迹于怀英。寂寥无纪。
暨乎黄轩振武元顼疏功。
道盛于唐虞。王业著于殷夏。
葳蕤玉册。照耀金图。
茂范曾芬。详诸历选。
然则基神袭圣。衍庆摛和。
轶三代而孤标。掩百王而迥秀。
大唐皇帝无得而称矣。断鳌初载。
万有于是宅心。飞龙在辰。
六幽于是仰德。偃洪流而恢地络。
练清气而辑天维。散服韬戈。
扇无为之道。移浇反朴。
宏不言之化。悠悠庶类。
叶梦于华胥。蠢蠢怀生。
遂性于仁寿。大礼大乐。
包曲台而掩宣榭。宏谟宏典。
澄璧水而藻环林。瑞露祯云。
翊紫空而表贶。祥鳞庆翼。
扰丹禁而呈符。岁精所记之洲。
咸为疆场。暄谷所谈之县。
并入提封。广辟辕宫。
被文轨于殊俗。还开姬奕。
均正朔于王会。大业成矣。
大化清矣。于是游于羽陵。
寓情延阁。总万箧于天纵。
表一贯于生知。洞照神襟。
深穷性道。俯同小技。
则绚发三辰。降习微毫。
则妙逾八体。居域中之大宝。
毕天下之能事。虽则甲夜观书。
见称优洽。华旦成曲。
独擅风猷。仰校鸿徽。
岂可同年而语矣。有元奘法师者。
昭彰辩慧。蹑身毒之高踪。
生禀神奇。嗣摩腾之芳轨。
爰初束发。即事抽簪。
迥出盖缠。深悟空假。
研求四谛。嗟谬旨于真宗。
钻仰一乘。鉴讹文于实相。
遂乃发宏誓愿。起大悲心。
思拯迷途。亲寻正教。
幸属时康道泰远安迩肃。
裂裳裹足。直趋迦维。
阐皇泽于遐方。徵释教于前域。
葱岭之外。犹跬步而忘远。
遵竹园之左。譬亲受而何殊。
访道周游。十有七载。
经途所亘。百有馀国。
异方之语。资一音而并贯。
未译之经。罄五财而毕写。
若诵若阅。喻青莲之受持。
半句半颂。随白马而俱反。
贞观十九年。持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佛像七躯。三藏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还至长安。奉敕于宏福寺安置。
令所司供给。召诸名僧二十一人学通内外者。
共译持来三藏梵本。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肇译瑜伽师地论。论梵本四万颂。
颂三十二言。凡有五分宗明十七地义。
三藏法师敬执梵文。译为唐语。
宏福寺沙门灵会灵隽智开和仁会昌寺沙门宏度瑶台寺沙门道卓大总持寺沙门道观清禅寺沙门明觉承义笔受。宏福寺沙门宏谟證梵语。
总持寺沙门宏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宏实际寺沙门明玉宝昌寺沙门法祥罗汉寺沙门慧贵宏福寺沙门文备蒲州栖岩寺沙门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详證大义。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凡十卷。普光寺沙门道智受旨缀文。
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受旨缀文。
声闻地初瑜伽种性地尽第二瑜伽处凡九卷。元法寺沙门元赜受旨缀文。
声闻地第三瑜伽处尽独觉地凡五卷。汴州真谛寺沙门元忠受旨缀文。
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凡十六卷。简州福众寺沙门靖迈受旨缀文。
摄决择分凡三十卷。大总持寺沙门辩机受旨缀文。
摄异门分摄择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门处衡受旨證文。
摄事分十六卷。宏福寺沙门明浚受旨缀文。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奉诏监阅。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绝笔。
总成一百卷。佛灭度后。
弥勒菩萨自睹史多天宫降于中印度阿瑜陀国。为无著菩萨之所说也。
斯固法门极地。该三藏之遗文。
如来后心。畅五乘之奥旨。
元宗微妙。不可思议。
僧徒并戒行圆深。道业贞固
欣承嘉召。得奉高人
各罄幽心。共禀新义。
功毕奏上。有感宸衷。
曲降殊恩。亲裁鸿序。
情超系象。理绝名言。
皇太子分耀黄离。缵基青陆。
北摇传乐。仰金声而窃愧。
东明御辩。瞻玉裕而多惭。
九载勤经。汉储斯陋。
一朝成赋。魏两韬英。
既睹天文。顶戴无已。
爰抽秘藻。赞叹功德。
行二圣之仙词。阐三藏之幽键。
载扬佛日。永导津。
开夏景于莲华。法流逾洁。
泛春光于贝叶。道树增荣。
俾夫圣藻长悬。与天地而无极。
真如广被。随尘沙而不穷。
凡厥含灵。知所归矣。
文思博要序 隋末唐初 · 高俭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大矣哉。
文籍之盛也。
范围天地。
幽赞神明。
用之邦国。
则百官以乂。
用之乡人。
则万姓以察。
非松乔而对振古。
墐户牖而觌遐方。
故先王以之建极。
圣人以之设教。
师范百代。
弥纶四海。
是以刊之金石。
与天壤而相弊。
书之竹素。
与日月而俱悬者。
莫尚于此。
爰自卦起龙图
文成鸟策。
坟典开其绪。
邱索导其流。
虞夏之书。
犹旭日之始旦。
殷商之诰。
若覆篑之为山。
曲阜佐周。
摄政践祚。
而又阙里自卫。
将圣多能。
损益礼乐。
极乎天而蟠乎地。
祖述尧舜
系星辰而振河海。
郁郁焉鼓王风于九合。
訚訚焉辟儒门于百代。
既而雅道虽废。
学者未衰。
挟册如林。
遂偶纵横之运。
怀经成市。
俄属坑焚之灾。
下土怨咨。
上天回眷。
咸洛基命。
悬赏而崇儒术。
曹马御纪。
疏爵而启胶庠。
人拾青紫。
家握铅素。
求古文于孔壁。
专门者重阐。
收竹书于汲冢。
异说者无遗。
逮乎有隋失御。
偫凶竞逐。
辟雍蔓于荆棘。
延阁殚于煨烬。
孟坚九流。
与川渎而俱竭。
宏度四部。
随岳牧而分崩。
淹中许下。
博古洽闻之生。
尽殄散矣。
兰台藏室。
金玉匮之文。
咸残逸矣。
皇帝仰膺灵命。
俯叶萌心。
知周乾坤之表。
道济宇宙之外。
操参伐而清天步。
横昆海而纽地维。
櫜弓矢于灵台。
执贽者万国。
张礼乐于太室。
受职者百神。
苍旻降祥。
黔黎禔福。
置成均之职。
刘董与马郑风驰。
开崇文之馆。
扬班与潘江雾集。
搢绅先生聚蠹于内。
輶轩使者采遗篆于外。
刊正分其朱紫。
缮写埒于邱山。
外史所未录。
既盈太常之藏。
中经所不载。
盛积秘室之府。
比夫轩皇宛委。
穆满羽陵。
炎汉之广内。
有晋之秘阁
何异乎牛宫之水。
争浮天于谷王
蚁垤之林。
竞拂日于若木也。
帝听朝之暇。
属意斯文。
精义穷神。
微言探赜。
纡楼船于学海。
获十城之珍。
驻羽盖于翰林
搴三珠之宝。
以为观书贵要。
则十家并驰。
观要贵博。
则七略殊致。
自非总质文而分其流。
混古今而共其辙。
则万物虽众。
可以同类。
千里虽遥。
可以同声。
然则魏之皇览。
登巨川之滥觞。
梁之遍略。
崇山之增构。
岁月滋多。
论次逾广。
类苑耕录。
齐玉●89DD而并驰。
要略御览。
扬金镳而继路。
虽草创之指。
义在兼包。
而编录之内。
犹多遗阙。
并未能绝云而负苍天。
杜罻罗之用。
激水而纵溟海。
息钩饵之心。
帝乃亲萦圣情。
曲留元览
垂权衡以正其失。
定准绳以矫其违。
顿天网于蓬莱。
纲目自举。
驰云车于策府
辙迹可寻。
述作之义坦然。
笔削之规大备。
特进尚书右仆射申国公士廉
特进郑国公魏徵
中书令驸马都尉安郡公杨师道
中书侍郎江陵县子岑文本
中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颜相时
中散大夫国子司业朱子奢
给事中许敬宗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刘伯庄
朝散大夫太常博士吕才
秘书丞房玄龄
朝散大夫太学博士马嘉运
朝散大夫起居舍人褚遂良
朝议郎守晋王友姚思聪(一作廉)
太子舍人司马宅相。
秘书郎宋正跱。
笼缃素则一字必包
举残缺则片言靡弃。
繁而有检。
而不失。
同兹万顷。
塍埒自分。
譬彼百川。
派流无壅
讨论历载。
琢磨云毕。
勒成一家。
名文思博要。
一百二十帙一千二百卷。
并目录一十二卷。
义出六经。
事兼百氏。
帝王之则。
极圣贤之训。
天地之道备矣。
人神之际在焉。
昭昭若日月。
代明于下土。
离离若星辰。
错行于躔次。
斯固坟素之苑囿。
文章之江海也。
是为国者尚其道德。
为家者尚其变通。
纬文者尚其溥博。
谅足以仰观千古。
同羲文之爻彖。
俯观百王。
轶姬孔之礼乐。
岂止刻石汉京。
悬金秦市。
邱明之作传。
侔子长之著书而巳哉。
文馆学士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楚国尊贤。崇道光于申穆。
梁邦接士。楷德重于邹枚。
咸以著范前修。垂芳后烈。
顾惟菲薄。多谢古人。
高山仰止。能无景慕。
是以芳兰始被。深思冠盖之游。
丹桂初丛。庶延髦俊之士。
既而场苗盖寡。空留皎皎之姿。
乔木从迁。终愧嘤嘤之友。
所冀通规正训。辅其阙如。
故侧席无倦于齐庭。开筵有待于燕馆。
属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道元天策仓曹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太学助教盖文达咨议典签苏勖等。或背淮而至千里。
或适赵以欣三见。咸能垂裾邸第。
委质藩维。引礼度而成典则。
畅文词而咏风雅。优游幕府
是用嘉焉。宜令并以本官兼文馆学士
进白雪歌奏 唐初 · 吕才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
臣按礼记及家语云。
舜弹五弦之琴。
歌南风之诗。
是知琴操曲弄。
皆合于歌。
张华博物志云。
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
楚大夫宋玉襄王云。
有客于郢中歌阳春白雪
国中和者数十人。
是知白雪琴曲。
本宜合歌。
以其调高。
人和遂寡。
宋玉以来。
迄今千祀。
未有能歌白雪曲者。
臣今准敕。
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
然后教习
并合于歌。
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
又案古今乐府。
奏正曲之后。
皆别有送声。
君唱臣和。
事彰前史。
今取太尉长孙无忌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等奉和雪诗以为送声。
合十六节。
今悉教讫。
并皆合韵。
许敬宗太子太师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于戏。
凤纪龙名。
茂绩光于铅椠。
砺金钩玉。
嘉庸绚于缇油。
盖以协赞帝图。
弼成鼎命。
矧乃望高咸一。
超庶尹而驰风。
道郁半千。
冠偫后而宣誉。
咨尔光禄大夫右相许敬宗
藉敬生德。
基贤誔秀。
谋猷经制
识度英远
培风逸干。
业峻于巨臣。
灭景宏才。
器隆于王佐。
词源清秘。
濯色于彫鞶。
艺苑冲探。
抽华于绣牒。
挥汗于丹掖。
矫丰饵于鸡栖。
宏词于青闱。
彯长缨于鹤籥。
访温树之缄对。
誉宵烛而题明。
盛烈辉于西豪。
茂功表于东第。
翠泉之轩圣。
掩丹云之汉杰。
可以作训元储。
耸瑶山之瑰搆。
喻水善贰(疑)
激伊水之长澜。
是用命尔为太子太师
监修国史等并如故。
东台三品。
仍知西台事。
往钦哉。
尔其胙土而乘谦牧。
克己而蹈礼国。
晨谒金墀
事切于忠蹇。
夜随银启。
义光于调护。
靖共朝列。
可不慎欤。
检阅新译经论敕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大慈恩寺僧元奘所翻经论。既新翻译。
文义须精。宜令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南阳县开国男来济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左庶子汾阴县开国男薛元超中书侍郎检校右庶子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中书侍郎杜正伦等时为看阅。
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
若须学士。任量遣三两人。
成唯识论后序 唐 · 沈元明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
原夫觉海澄圆。
涵万流而浚宗极。
神机阐妙。
被众象而凝至真。
明慧日而镜六幽。
泄慈云而沛八宇。
演一音而悬解。
逸三乘以遐骛。
体陈如之牛器。
津有有于鹿园
照善现之满机。
绎空空于鹫岭
虽绝尘于常断。
讵遗筌于有空。
显无上之灵宗。
凝中道于兹教。
金河灭景。
派淳源而不追。
玉牒霏华。
绪浇风而竞扇。
于是二十八见。
迷丧应于五天。
一十六师。
牛云于四主。
半千将圣。
兹惟世亲。
实贤劫之应真。
悔生知以提化。
飞光毓彩。
诞映资灵。
曜常明于八蕴。
藻初情于六足。
秀谈于俱舍。
摽说有之馀宗。
摄元波于大乘。
贲研空之至理。
化方升而照极。
湛冲一于斯颂。
唯识三十偈者。
世亲归根之遗制也。
理韬渊海。
泛浮境于荣河
义郁烟飙。
丽虹章于元圃。
言舍万象。
字苞千训。
妙旨天逸。
邃彩星华。
幽绪未宣。
冥神绝境。
孤明敛映。
秘思潜津。
后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菩萨。
韫元珠于八藏。
耸层搆于四围。
宅照二因。
楼清三观。
升晖十地。
澄智水以润贤林。
邻几七觉。
皎行月而开重夜。
优柔芳烈。
景躅前修。
涌泉言。
风飞宝思。
咸观本颂。
各裁斯释。
名曰成唯识论。
或名净唯识论
空心外之二取。
息滞有之迷涂。
有识内之一心。
遣归空之妄执。
晦斯心境。
苦海所以长沦。
悟彼有空。
觉岸于焉高蹈。
九十外道。
乱风辙而靡星旗。
十八小乘。
轫羬轩而扶龙毂。
穷神体妙。
诣赜探机。
精贯十枝。
洞该九分。
顾十翼而搏仙羽。
頫九流以浚琼波。
尽邃理之希徽。
法王之奥典。
称谓双绝。
筌象兼忘。
曜灵景于西申
閟虹光于震旦。
济物宏道
眇归宗德。
粤若大和尚三藏法师元奘。
体睿含真。
履仁翔
九门禅晏。
證静于融山。
八万元津。
腾流于委海。
叠金墙而月曜。
峻玉宇而遐骞。
轶芳粹于澄
孕风华于龙翼。
悼微言之匿彩。
嗟大义之沦晖。
用启誓言。
肆兹遥践。
泳祥河之辍水。
攀宝树之低枝。
循镂杠以神游。
躏霙峰而安步。
升紫阶而證道。
瞰元影以严因。
采奥观奇。
徙苍龙于二纪。
缄檀篆具。
旋白马于三秦。
大唐庆表金轮。
祯资枢电。
奄大千而光宅。
御六辨以天飞。
神化潜通。
九仙赆宝。
元猷旁阐。
百灵耸职。
凝旒邃拱。
杳通梦于霄晖。
掞组摛华。
焕腾文以幽赞。
元奉纶旨。
翻译。
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中书令高阳公许敬宗等润色。
沙门释神泰等證义
沙门释靖迈等质文。
肇自贞观十九年
终于显庆之末
部将六十。
卷出一千。
韬轶蓬莱。
池湟环渤。
隆法宝。
大启偫迷。
颂德序经。
并纡宸藻。
元风之盛。
未之前闻。
粤以显庆四年
龙栖叶洽。
元英应序。
惟阳。
糅兹十释四千五百颂。
汇聚偫分。
各遵其本。
合为一部。
勒成十卷。
月穷于纪。
铨综毕。
精括诂训。
研详夷夏。
调惊韶律。
藻掞天庭。
白凤甄奇。
紫微呈瑞。
遂使文同义异。
若一师之制焉。
斯则古圣今贤。
其揆一也。
三藏弟子基。
鼎族高门。
玉田华冑。
壮年味道。
绮日参元。
业峻林远。
识清云镜。
闲仪玉莹。
淩道邃而澄明。
逸韵兰芳。
汰而飞辨。
绪仙音于八梵。
舞霄鹤以翔祯。
摛丽范于九章。
影桐鸾而绚藻。
升光译侣。
俯潜睿而融晖。
登彩义徒。
顾猷畅而高视。
秀初昕之璇景。
晋烛元儒。
矫弥天之绝𨎰。
真俗。
亲而四辨。
言奖三明。
疏发户牖。
掖导津涉。
绩功资素。
通理寄神。
综其纲领。
甄其品第。
兼撰义疏。
传之后学。
教蟠黄陆。
跨合璧于龟畴。
祥浮紫宫。
掩连珠于麟籀。
式罄庸謏。
叙其宗致
论彗星奏端拱二年八月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皇朝文鉴》卷四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三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八
臣伏睹御批劄子云,所为妖星谪见,引證古今,莫知所措,自旦及暮,莫敢遑宁。
臣等伏捧真踪,同承圣旨,兢惶战惧,各不胜任。
其间老臣最负深过。
三十年之重任,但愧叨尘;
一千载之明君,将何辅弼?
忝列三台之首,惭无一日之长。
自知政术疏遗,宁免妖星谪见。
被苦者无由披诉,偷安者不敢指陈。
虽众议以明知,皇情而莫恻。
隐蔽之咎,惟臣最多,甘俟严诛,仰期待罪。
今则人心颇郁,上象自差,起狂夫思乱之谋,生丑虏犯边之计。
天时人事,不比寻常,唯有今年,倍须保护。
伏审陛下初知妖异,亲谕德音,便欲遍与恩泽,优加赏赐。
既发一言之善,须增百福之祥;
令由惠物之心,必有变灾之望。
才经旬朔,似有改移。
窃闻司天台内,妄陈邪佞之言,深惑圣明之听,惟云妖异,合灭契丹
臣窃虑俱是谄谀,未明真伪,乞加询问,须见实情。
乞问司天台内所有前件奏,未委按何经典。
臣今将所按经典逐件进呈,伏望陛下亲赐看详,便知可否。
臣闻五星二十八宿,与五岳四渎,皆在中国,不在四夷。
而又《尚书·尧典》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岂可契丹封疆,不属万方之数!
臣今老迈,岂会阴阳,惟将正理参详,以前书證验,三坟五典,必可依凭。
今录到故事五件,谨分析如后。
一、按《汉书·天文志》及诸书云,岁星辰见东方,行疾则不见,不见则变为妖星。
石氏云:「搀枪为天棓(音棒。)」。
又曰:「彗星所为扫也。
其本类星,其末类彗也,小者数寸,长或竟天。
彗状如箕,亦为孛孛然如粉絮,形状虽异,其殃一也。
皆是逆乱凶悖,非常恶气之所生也。
见则为兵为患、除旧布新之状,不有大乱,必有大兵。
天下合谋,暗闇不明。
破军流血,死人如麻,哭声遍天下,干戈并出,四夷来侵。
馀灾不尽,下为水旱饥疾,凶恶之事,不可具载」。
又云:「凡关天象变异,下方必有灾殃。
如人脏腑有疾,亦先行于面色。
象不虚发,惟圣德可以消除」。
一、按《左传》云:齐有彗星(只出齐之分野,诸国不见。),齐侯使禳之(禳,以术禳除之。)
晏子曰:「无益也,祗取诬焉(诬,欺也。)
天道不谄(谄,疑也。),不二其命,若之何?
且天下之有彗,以除秽也;
君无秽也,又何禳焉?
若德之秽,禳之无益也。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大义》:翼翼,共也。聿,述也。回,违也。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焉。)』。
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
《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
用乱之政,民卒流亡(逸《诗》也。追监商之亡皆以乱政。)』。
若德回政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
公说,乃止。
其后,齐国果有田氏篡夺之祸(国有秽恶,慧星不可禳也,唯有圣德可以禳也。)
一、按《晋书·天文志》:魏文帝黄初六年五月壬戌,荧惑入太白
一、按《蜀记》:魏明帝黄权曰:「天下三分鼎立,何地为正」?
对曰:「当验天文,即可知也。
往昔荧惑守心,而文帝崩矣,吴蜀无事,此其验也(时魏文帝居中国,蜀先主西川。)」。
一、按《梁书》:武帝大通元年,荧惑犯南斗,梁武帝跣足下殿走以厌之。
是年,后魏孝明帝崩,武帝叹曰:「索虏亦应天道(时后魏孝明帝居中国,梁武帝江南。)」。
一、按《唐书》云:高宗总章元年四月,有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令内外五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许敬宗上言:「星虽孛而光芒小,此非国眚,不足上劳圣虑,请御正殿,复常膳」。
高宗不从。
敬宗又曰:「星孛而东北,王师问罪,此高丽将灭之徵」。
上曰:「我为万国之主,岂得推过于小蕃哉」!
二十日而星灭(其许敬宗者,本谄佞人也,乃是希高宗旨,赞成废王皇后,立武昭仪,并杀长孙无忌者,不由正道。因此作宰相,身死之后,定谥为「谬」。)
右具如前。
今检寻故事,闻达宸聪,冀将师古之文,聊證顺情之说。
伏况陛下勤求理道,独出前王,虽然慧星呈妖,自有皇天辅德。
臣所愿者,除旧布新之事,专乞陛下亲行;
变灾为福之祥,乃为陛下已有。
如此,则商高宗之桑谷,遂至中兴;
周武王之资财,须行大赉
伏望陛下恭承天戒,大慰物情,明施旷荡之恩,更保延长之祚。
盖缘凡关世事,否泰相逐,倚伏盈虚,岂能常定?
圣朝开国三十年,国富兵强,近古无比。
诸方僭伪,并受驱除,无一国不亡,无一人敢敌,可谓鞭挞宇宙,震慑华夷。
若非圣德神功,终恐兆民未泰,战争劳役,宁有了期。
虽哲后修仁,本意固无于亏阙;
而群生造业,随缘有近于感招。
傥时运以相逢,于圣贤而不免,尧水汤旱,乃是明徵。
臣又窃闻陛下自睹星文,深劳帝念,转积动天之德,思覃及物之恩。
则知多难兴王,传闻于往昔;
殷忧启圣,实见于当今。
可谓何福不生,何灾不灭!
臣今诚恳,思达冕旒,仍须面具数呈,不敢形于翰墨。
伏恨言词蹇涩,气力衰羸,步履犹难,未任拜跪。
自从发动,多有风涎,如或一息不来,便忧一词难措。
以兹情抱,实有感伤。
乞于闲暇之时,伏望略赐宣唤,贵将微细,皆具奏闻。
兼缘臣久负过愆,因此合专陈首。
伏以臣谬将鄙拙,虚受恩荣,既不能致主安民,又不能除奸殄寇,叨据秉钧之任,忽招如彗之妖,方抱耻于朝廷,实难安于禄位。
伏况前代,每逢灾变,必先册免三公
今遇盛时,乞行严宪,明加黜责,用激忠良。
臣无任负愧怀悚、战惧兢惶待罪之至。
兰亭修禊 北宋 · 李彭
 押词韵第四部
商飙吹汉皋,水满郎官湖
狂策上秋兴,拂尘观画图。
娟然春风面,觞咏聊欢娱。
中有超绝人,髯髯多髭须。
笔端吐奇胸,紫凤兼天吴。
草木方变衰,安得兰蕙俱。
生绢如无有,酣放间歌呼。
可怜谢馀杭,沾醉攲坐隅。
诗悭遭重劾,罚酒输行厨。
遥遥数千里,定交在须臾。
金谷望尘友,鸾鸟何其愚。
嗟彼许敬宗,握笔侍玉除。
将图来此传,悬知不相如
画中见胜韵,真欲诛奸谀。
临风增想像,候雁度晴虚。
请袖赏刘子元吴兢 唐 · 姚崇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
伏见贞观十七年监修国史房玄龄史官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高祖实录二十卷成。
制封元龄一子为县男。赐物一千段。
敬宗一子为高阳县。赐物七百段。
敬播改授太子司议郎。赐物五百段。
仍并降玺书袖美。又神龙二年五月
监修国史中书令魏元忠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国子司业崔融等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成。制封元忠一子为县男
赐物一千段。彦伯等各赐爵二等。
物五百段。自馀卑官加两阶。
物段准处分。仍并降玺书袖美。
史官子元吴兢等撰睿宗实录。又重修则天中宗实录。
并成进讫。准撰太宗实录例。
修官巳下加爵及赐命。子元等经臣援引古今。
欲臣闻奏。臣谨寻故事。
例有恩赏。事属当时。
不可为准。子元等始末修撰。
诚亦勤劳。叙事纪言。
所缘虽重。承恩赏赐。
固不在多。子元吴兢望各赐物一百段。